当前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苗族药豆制作工艺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10-09 编辑:xwwhg 阅读:23614

药豆是两百多年来川南宜宾市兴文县九姓苗寨(今兴文县古宋镇久庆村土地岩)苗族杨氏代代相传的苗家独门药方。它以煮熟的黄豆为载体,将自采、自栽和自产的响铃草、青果、草果、油草、生血草、胡玄草、铁灯草(或象耳草)、猪沙灵等十多味苗药药效藏入其中,尽可能用生药,可治心累、心跳、耳鸣、脚软等症,尤对内伤、弱症、累伤、水呛、水激等类黄肿病有特效,平时食用亦可起到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_x000D_

苗家药豆的产生与兴文苗族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1700年。明代苗族与僰人杂居兴文(包括当时戎县和九姓、太平长官司)的崇山峻岭,以农牧为业。山区交通不便,缺水少田,生存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粮食产量低,因劳累、饥饿、营养不良而引起的伤病时有发生。至清乾隆年间,九姓苗寨杨氏通过几辈人的幸勤劳动,达到丰衣足食,有田有土,家境富有。杨氏族长杨耶仿与妻熊氏勤劳善良,为人正直,威望颇高,喜做善事,经常帮助因灾致贫、因劳致病和无力治病的同胞,立志为同胞制作一种既便于取材制作,又经济有效的药物,以治疗因劳累、饥饿、营养不良而引起的伤病,便在自己祖上以多味草药煮豆作干粮充饥的基础上,四处请教,反复试验,终于制成可以治疗因劳累、饥饿、营养不良而引起的各种伤病的药豆,苗家药豆由此产生。后杨氏家道衰落,为保证今后杨氏妇女衣食有着,免于沦落,熊氏规定药豆秘方和制作工艺传女(包括媳妇)不传男,至今20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苗家药豆造福县内及周边宜宾、泸州市县广大苗汉群众,前来煮豆或买豆者络绎不绝。1960年,一长宁县石笋村人背40斤黄豆来杨家找杨母古文先煮药豆,回去后治好不少因饥饿造成的黄肿病人。2003年传承人杨永芬用药豆治好了兴文县两龙三校陈顺修老师(时约40岁)的严重遗精症,服用药豆期间忌食烧酒、浓茶、公鸡。后又用药豆治好了患严重弱症而接近死亡,四处求医无效的同心学校老师贺鼎祥,退休至今未再发病。

_x000D_

苗家药豆制作工艺200多年来为兴文苗汉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兴文苗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兴文县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医药研究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方面,苗家药豆记录了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和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历史,表现了苗族人民的高尚品质、博大胸怀和聪明才智。医药研究价值方面,表现了苗医集制药与治病为一体,喜用生药的特点,为继承和发展苗族医药和中医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

_x000D_

以1斤苗家药豆的制作为例,其制作工艺如下:

_x000D_

    一、制作原料:优质黄豆1斤;响铃草、青果、草果、油草、生血草、胡玄草、铁灯草、猪沙灵等十多味苗药各若干;山泉水7-8斤。

_x000D_

    二、制作工具:中型铁锅1口;小砂锅1口;筷子1双;灶头1个或火炉1个;炕篼1个;盖炕篼的布1张。

_x000D_

三、制作过程:1、熬制药汁。将响铃草等十多味苗药放入干净的铁锅内,加入山泉水7-8斤,将锅置于火上熬煮约40-60分钟,猪沙灵最后放入,稍煮即可,滤去药渣即得药汁。

_x000D_

2、煮豆。先将黄豆倒入小砂锅内,舀药汁倒入其中,以淹没黄豆为好,然后将砂锅置于火上熬煮,陆续添加药汁,随时用筷搅动,使豆不煳,直至药汁用完。

_x000D_

3、将药豆放入炕篼,摊开,用布盖满炕篼,置于火上炕干,药豆制作完成。

    四、药豆服用:药豆呈黑色,无气味,味道略酸甜。一斤药豆为一副药,吃一副药见效的,续吃3副药可断病根。第4副药称为断根药,制作时增加了几味药。吃1副药一般需要15天,稍轻需20天,每天3次。服药豆期间不能服其他药物,同时忌白酒、浓茶、公鸡肉。吃药豆后须漱口,否则会齿黑。
手机扫一扫,关注兴文文化馆
栏目导读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电话:08318822373
QQ:375583947
E-Mail:375583947@qq.com
地址: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影视文化中心8楼
网站备案: 蜀ICP备14023921-1
技术支持:宜宾巴适互联工作室(www.84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