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苗族百桌长宴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06-12 编辑:xwwhg 阅读:23973

百桌长宴是川南宜宾市兴文县苗族最隆重的宴席形式。长宴用百张左右桌子依地势连接摆放,或直或曲,或高或低,每桌4人,摆上最有苗族传统特色的九大碗佳肴和苗家米酒,显得场面壮观,气势雄伟,因而得名。长宴使用川南民间传统的四方桌,来自于各家各户,方桌并拢后原坐8个人的桌子只坐4个人,百桌长宴可坐400余人,长约百米,气势非常壮观。菜爻一般是“九大碗”,4人吃绰绰有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初,百桌长宴的菜爻在九大碗的基础上增加了盘碟焖炒、凉拌,全鸡、全鸭、全鱼、肘子、鱼翅、海参、墨鱼、鱿鱼、螃蟹等也较常见。

_x000D_

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以农牧为业,至今约1700年。他们初与僰人杂居,宋明时期汉人大量进入兴文,明洪武时为僰人和苗族设立了九姓长官司,后僰人被灭,苗族留下。兴文苗族多一姓或数姓聚族而居,形成苗寨。到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九姓长官司苗寨以杨耶仿为首的杨姓苗族每年腊月请亲朋好友喝“年猪汤”,用十几张桌子连成“一”字型长桌席,其后一个苗寨数十户人同吃年饭也效仿举办长桌宴席。长官司境内有苗族,也有汉族,两族和睦相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两族商量共建司城(兴文县古宋镇九姓场神龙社区)的城隍庙,由汉族人主持设计和修建。城隍庙共修了十三殿,前十二殿均画梁飞檐,金碧辉煌,泥塑金身。第十三殿是属于苗族的茅山大殿,供的是苗族至高无上的天神“助略娄”,据传苗族人死后上天前要跑过汉族十二殿,再通过苗族的茅山大殿,拜见茅山大王助略娄然后方能上天,故设此殿。茅山大殿只在殿壁正中画了一个足穿草鞋、头带斗笠、身披蓑衣的助略娄,神台香火一无所有,空荡荡的只有一间殿屋。城隍庙竣工后,苗族人见了认为此做法不公平,寻找汉族人评理,不料揪扯之中将画师打死,于是双方告状打官司,汉族告苗族打人致死,苗族告汉族修庙不公。长官司官员调解不成,官司打到泸州,两方都派人驻在泸州,托人向府官行贿。府官两面收钱,不便偏袒,就主张和解,判决如下:“两方皆皇帝子民,同居一地,历来和睦相处,官司不能再打,纠纷不可再闹。茅山大殿装饰简陋,回去补上;茅山大王一方神圣,照塑金身。此事完毕,两族再同修一桥,本府赐名同心桥。”两方为官司破财费时一年多,早已疲惫不堪,都不愿再打官司,于是遵判办理。桥用两块三米长的长方条石并排搭在两个桥墩上,一块代表苗族,一块代表汉族,就叫同心桥,表示今后两族永远和好。为了表示苗族的诚意,苗族首领杨耶仿提议苗汉共同出钱在苗寨举办九大碗长桌宴以示同心同德,和好如初。那天摆桌128张,酒碗交碰,苗汉同欢,传为佳话,百桌长宴由此得名,流传至今。桥旧址在今青龙村渡口处。桥旁立碑镌文记述修桥经过和桥名来历。碑于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打断用来砌田坎。桥于1986年夏天被洪水冲毁桥墩,两块条石被村民改作桥基,将桥改建为石拱桥,仍名是“同心桥”,这段历史成为兴文苗汉民族团结的见证。今百桌长宴仅用于重大节日和接待非常珍贵的客人。2006年腊月底,九姓苗寨苗族吃年饭摆了108桌长宴,苗汉同胞共饮同欢,创下当代四川苗族长宴席之最;2008年正月,中国社科院苗族博士石茂明先生到九姓苗寨考察,九姓苗族举办百桌长宴欢迎他;2009年冬月,兴文县苗族在石海商贸一条街过苗年,摆了100桌长宴;2013年12月8日,兴文县苗族在县香山民族初中过苗年,摆了110桌长宴,苗家汉子敲打牛皮鼓,吹着芦笙和牛角,跳着节奏欢快、整齐有力的芦笙舞,苗族姑娘身着艳丽的盛装,端着香甜的苗家米酒,唱起动听的敬酒歌,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饭后苗汉同胞共同围成一圈,随着欢快的乐曲跳起苗家锅桩舞,场面宏大热烈。

百桌长宴是兴文苗族200多年来最隆重的传统宴席形式,它和九大碗一起构成了兴文苗族独特饮食文化的标志,是兴文苗族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民族民俗、饮食文化和经济价值。历史研究方面,它反映了兴文历史上苗汉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家园的史实。同时,它与兴文苗族的兴衰紧密相联,是历史见证,过去仅限于苗族举办,今天苗族人民翻身作主,兴文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苗族文化得到重视、保护、宏扬,百桌长宴进入非遗保护对象之列,时时举办,各民族各界人士纷纷参加,成为民族团结的舞台。民族民俗价值方面,它见证了兴文苗族在性格上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表现了兴文苗族人民团结合作、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是认识苗族文化的窗口。饮食文化价值方面,它体现了兴文苗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饮食文化的凝聚力。经济价值方面,它对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苗族文化资源的兴文县来讲,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价值。
手机扫一扫,关注兴文文化馆
栏目导读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电话:08318822373
QQ:375583947
E-Mail:375583947@qq.com
地址: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影视文化中心8楼
网站备案: 蜀ICP备14023921-1
技术支持:宜宾巴适互联工作室(www.84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