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兴文苗族特效接骨医药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07-25 编辑:xwwhg 阅读:24077

兴文苗族特效接骨医药是一百多年来川南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茅村石梯坡苗族杨仕树家族代代相传的苗家独门绝技,长于骨科及风湿、淤血、筋络不通等症,尤其擅长医治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和脱臼,号称“苗家特效接骨”。

_x000D_

苗族民间医药历史悠久,兴文苗族特效接骨医药是苗医药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它的产生与兴文苗族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1700年。苗族多居高寒山区,以农牧为业,缺水少田,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骨折、脱臼、风湿等伤病时有发生,因此苗族骨科医药由来已久,尤以接骨正骨见长。至清光绪年间,杨仕树的祖父杨文春(1876年-1961年)别号“杨二鞑鞑”,弟兄众多,均身高体壮,常习武行侠,杨文春怕伤人成患,兼苗族素有“未曾学打先学医”和医武一家的传统,且能服务于同胞,便改学医术,拜一位苗族绝技郎中为师,学得接骨疗伤绝技,从此杨家开始走红,社会经济地位上升,“杨二鞑鞑”之号被“杨二太医”取代,成为品牌,为其子孙继承并发扬光大。第二代“杨二太医”杨焕舟(1899年-1976年)是杨仕树的伯父,思想开放,乐于与医界高手切磋,医技高超,医治重症难症患者无数,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1952年被派往川南医院学习期间,杨氏骨科绝技得到医学界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他被授予“高级知识分子”职称。川南医院欲留之工作,被杨焕舟婉拒,于学成后返回故里服务家乡。1958年接受古宋县二医院邀请,每月3天定时到二医院免费坐诊,赢得父老乡亲的爱戴和尊重。杨焕舟尤擅长下肢粉碎性骨折治疗,有多位经泸州、古宋、叙永等地的地、县级医院确诊必须截肢或无法治愈的病人经其治疗,均在半年内痊愈,保住了肢体甚至生命。当其病逝之时,家乡父老撰写“彻底砸烂阎王殿,还我太医回人间”的挽联以表哀悼之情。杨仕树的父亲杨少云也得家传,但名声略逊于兄杨焕舟。杨仕树自幼跟随伯父、父亲学习,尽得家传,24岁开始独立行医,至今30多年,医治患者共约2万人以上,每年医治上千人,远近闻名,来自县内外甚至远至宜宾、泸州、云南、贵州的求医者络绎不绝。

_x000D_

兴文苗族特效接骨分医疗手术和服药敷药两个步骤和途径,内外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第一步是医疗手术。兴文苗族特效接骨素有“断必接、脱必斗、触必扯”的疗法,意思是骨折必须对准接好,脱臼必须对准复位,扭伤、韧带撕裂、软组织损伤必须拉扯以通血行气。判断伤情种类及轻重主要是凭祖传的用手触摸法,或轻摸细捏,或轻摇慢转病人手脚,辅以观察、问询。确定病情后,采取“接”、“斗”、“扯”进行手术治疗。第二步是用药,包括内服药和外敷药,都已预先制成。制药工具主要是菜刀、药碾、舂碓(有时用粉碎机)。制作内服药使用的原料有当归、川芎、玉京、杜仲、故芷、红花、三七、血藤、血通、苡仁、香附、桂枝、乳香、没药、牛夕、木瓜、巴岩框(又称骨碎补)等,制作外敷药使用的原料有巴岩框(又称骨碎补)、钱斤斤、半边莲、大黄、黄柏、黄莲、黄芪等,多从山上自采,依祖传秘方按比例分别配为内服药和外敷药,皆为粉状,也可将内服药搓为丸粒,称为“补血丸”,杨仕树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祖传配方有所改进,如外敷药添加了黄柏、黄莲、黄芪。内服药依嘱以酒伴服,或泡酒喝,苗族素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若病人不饮酒,也可以温水伴服。敷药工具有碗、勺、药纱布、竹夹板。外敷药的用法是:以碗盛药,用温开水将药和成糊状,舀药平铺于药用纱布,然后以药对准伤处包扎于手或脚上,接着围绕手臂或腿脚绑上4根当场用竹削成的夹板(夹板据伤情部位和轻重程度确定其宽度和长度,一般宽2-4厘米,长5-8寸,厚约3毫米)以固定骨骼,4根夹板相互分开,最后再包上几层纱布以起保护作用。杨仕树治疗六七十岁的骨折病人不少,60天内可以包好,如因下地干活过坎而摔倒造成骨折的久庆村11组的农村妇女李国芝(73岁)。

_x000D_

兴文苗族特效接骨过去有念咒语和喷冷水于伤处以安慰病人、镇痛、消炎、止血的方法,现在已停用。另外,特效接骨过去全用刚采的生药,因水份恰当,药效比陈药深入且更好,现在因多种原因而生药减少,有时只能以成药代替,现杨仕树所治病人中每月用生药的病人约10人,占20%。

    兴文苗族特效接骨医药100多年来为兴文苗汉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兴文苗汉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兴文县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医药研究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方面,苗族特效接骨医药记录了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和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历史,表现了苗族人民的高尚品质、博大胸怀和聪明才智。医药研究价值方面,表现了苗医集采药制药与治病为一体,多用生药的特点,为继承和发展苗族医药和中医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兴文县中医院已于2009年成立了兴文县苗医药研究所。
手机扫一扫,关注兴文文化馆
栏目导读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电话:08318822373
QQ:375583947
E-Mail:375583947@qq.com
地址: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影视文化中心8楼
网站备案: 蜀ICP备14023921-1
技术支持:宜宾巴适互联工作室(www.84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