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苗族芦笙制作工艺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07-02 编辑:xwwhg 阅读:24123

苗族芦笙,兴文苗语称ghenx(“哽”),兴文汉语方言称“罗笙”,属吹管乐器,是川南山区县宜宾市兴文县苗族自古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是兴文苗族文化的符号。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1700年。据兴文苗族民间传说,芦笙起源于苗族祭奠亲人,抒发悲情的故事。古时有一苗族家庭,生有八子,都娶妻生儿育女,可谓儿孙满堂。一日其父上山打猎,数日未归。儿、媳不见父归,上山寻找,待找到时,其父已于数日前不幸病故于深山丛林中,尸体腐烂,不能抬回。八个儿子和媳妇日夜守候在父亲尸旁,为防豺狼虎豹袭击,小兄弟一人用树皮卷成圆筒,敲打发声,另七人各砍一截长短不一的竹筒,安上竹簧来吹,吹出的声音代表各自的哭声,媳妇们则点燃干竹块陪伴。为了守灵和种地两不误,先是把二哥的竹簧取出来安在大哥的竹筒里合为一支,后来每把芦笙六管中较短较粗的一支管是两块簧片即由此而来。二哥走后,六个兄弟又把六根音筒插在一个掏空的木斗里,每天轮换着由一人吹,芦笙由此产生并流传至今。兴文属亚热带山区,制作芦笙的甜苦竹、茨竹到处都有,因此兴文苗族制作和使用芦笙的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编撰的《皇清职贡图》载:“泸州九姓长官司任氏,自明洪武时内附授职世袭,本朝顺治初归化。设学校师儒,风俗淳朴。苗民椎髻,裹青布帕,著花布衣,披棕榈皮,跣足。勤于耕,常吹竹筒笙为乐。”并附永宁协右营属九姓苗人、苗妇人物插图各一幅,图中苗人正捧笙而吹。九姓长官司为今兴文县古宋镇。民国《古宋县志初稿》卷8《人类》载,苗族丧祭则“悬鼓室中,鼓响吹罗笙(今注:芦笙)应之,诸苗周环跳舞,舞毕以酒肉献死,既献,焚楮取酒肉而饮食之,乃散。”除婚姻嫁娶仪礼忌奏芦笙外,其他喜庆忧伤场合、各种节日和平时娱乐均可吹奏,但曲牌调式有别。至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标志,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众面前,或出现于重大活动,或出现于雕塑绘画。

_x000D_

    兴文苗族芦笙由吹管、音管两部份组成。吹管分上下两部份,上部份是气管,下部份是笙斗,笙斗下端封闭,上面钻有两排共六孔,每孔插音管一支,音管插入笙斗处安有音舌簧片,音管长短不一,音调有高有低,最粗最短的一管安两片同一音阶的舌簧,其余管只安一片。离舌簧片前端5 厘米处钻有一按孔,即音调孔。六支管的音调为:ghenx  bab 5 6 1 2 3 5 或6 1 2 3 5 6,缺4音。芦笙吹奏略似萧笛,吹奏时用嘴含住吹管顶端,用双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分别卡稳芦笙斗,在吹气或吸气的同时,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一音管的音孔,手指所按的音管就能发出固定的调音,依次按放音孔,就能吹奏出不同的曲调乐声来。

_x000D_

    芦笙制作工艺是兴文苗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民族民俗宗教、音乐舞蹈艺术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方面,芦笙与兴文苗族的兴衰紧密相联,是历史见证。步入21世纪的今天,兴文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苗族文化得到重视、保护、宏扬,芦笙文化进入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课堂,响彻大雅之堂,进入非遗保护对象之列。民族民俗宗教价值方面,芦笙表现了苗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芦笙是苗族的重器、礼器、祭器,芦笙文化融入了苗族人民的基因,喜悦的吉庆、真诚的感恩、庄重的祭祀、悲怆的丧葬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芦笙。兴文苗族认为芦笙能通天地,走阴阳,达鬼神,让死者灵魂知道人们的祈祷心愿,因此在丧葬活动中从死者停止心跳到入土安葬,无一程序不用芦笙,在“做斋祭”活动时甚至要吹几天几夜的芦笙。又如熬铜成汁浇注铜片时,旁人包括妻儿父母均不能见,否则铜化为泥。音乐舞蹈艺术价值方面,芦笙是兴文苗族人民的艺术语言,表现了苗族人民对音乐舞蹈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运用,对艺术享受的追求。芦笙可独奏,也可合奏,独奏时清雅柔和,似抒情小曲,淙淙流水;合奏则高昂激越,如万马奔腾,江涛拍岸,距离二三十丈开外听之,音色尤美。芦笙吹奏的不同旋律就是对客人、对朋友、对自己,或对祖先、对神灵、对天地的情感和认识的表达,是心灵的诉说。芦笙通常用牛皮鼓配合演奏,苗俗有“芦笙不响鼓不鸣”之谣,人们随笙鼓节奏跳起芦笙舞——挤芦笙,男女结队挽手起舞,口呼“舍着”,步伐整齐,奔放有力,表现了苗族人民狂欢的豪迈自由性格。目前兴文苗族芦笙除县内外,还销往宜宾市珙县、筠连,泸州叙永、古蔺,云南威信等地。

_x000D_

兴文苗族传统芦笙多为六管,偶有八管。其制作工艺如下:

_x000D_

一、制作原料:1、干透的甜苦竹,大小长短不一,用于制作音管。2、干透的杉木,用于制作吹管。一般长40厘米以上,直径10厘米以上。3、黄铜,用于制作芦笙簧片。4、野樱桃树皮若干,此树皮纤维方向为横向,结实耐腐,便于箍紧吹管和笙斗。

_x000D_

二、制作工具:1、制作音管、吹管、笙斗及扎皮(野樱桃树皮)的砍刀(齐刀)、削刀、锯、斧、大推子、螃蟹推、锉、凿、刨、挖刀、铁锤、烙钎、钻。2、精炼黄铜的小锅(用白鳝泥自制)、火炉,锻打铜簧片的铁凳、锤子,测量簧片尺寸的尺子,切割簧片的尖刀。

_x000D_

三、制作过程:1、选取苦竹、杉木。根据计划制作的芦笙的造型、大小和数量,于夏至后到苦竹林选取苦竹数十根,竹林边上者最老最好。砍竹后将竹剔枝插入露天的泥土晾晒60天以上,直至晾干发白,才可使用。同时按造型要求伐取大小合适的若干根杉木晒干。

_x000D_

2、将晾干的无裂缝的苦竹、杉木取回制作音管、吹管。音管长短大小不一,皆有一定尺寸。如1号芦笙,管径0.8厘米,音管长短分别是:第一根长6寸,第二根较前短1.5寸,第三根又较前短1.5寸,第四根较前短1寸,第五根较前短5厘米,第六根较前短1.5寸。2号芦笙,管径1厘米,音管长短分别是:第一根1.5尺,第二根较前短2寸,第三根较前长2寸,第四根较前短1寸,第五根较前短2寸,第六根较前短2寸(以上皆未计加于音管顶端的竹帽即扩音筒,竹帽长10厘米)。3号芦笙,管径1.5厘米,第一根长度2尺,以后如上递减。4号芦笙,管径2.5厘米,第一根长度不固定,起码1米长,以后分别递减。制作音管时,拟插入笙斗的部位必须保留内部竹节,以让今后气流全部通过竹节上方的簧片振动发音,其余竹节则打穿。将杉木砍削成连为一体的吹管和笙斗,以2号芦笙为例,吹管和笙斗全长58厘米,其中吹管44厘米,笙斗10厘米,笙斗尾4厘米。吹管上小下大,上头直径2厘米,下头直径3厘米,下方连笙斗。笙斗呈椭圆形长方体,长10厘米,宽6厘米,厚4厘米。传统方法将吹管和笙斗用锯一分为二,每方厚2厘米,从内测用挖刀挖出进气道和笙斗共鸣腔,吹管和笙斗剩余壁厚约1厘米,笙尾则不动。然后将两部分合二为一,用长短合适并剪为公母榫的野樱桃皮箍紧固定,再在笙斗上钻出6个安装音管的孔,大小与音管相同。今天大部分艺师制作笙斗的共鸣腔时采用了现代的钻床掏空办法了。

_x000D_

3、熬制簧片。将黄铜若干置于耐火锅内,放于火炉上熬化以去除杂质,使以后制成的簧片音色更纯,经久耐用。此时任何其他人,即使是父母妻儿,均不得观看熬铜过程,否则铜将化为泥土,据传承人王从富说是制作芦笙的一个传统禁忌,他本人曾遇到过。将铜汁倒入条形模型,冷却成铜条,置于平直的铁砧上敲打成厚约0.2-0.3毫米的铜片,再用剪刀剪成长宽不一的长方形小铜片,一般长2至2.5厘米,再用锋利无比的尖刀划出簧舌,即成簧片。簧片一般长而薄的音低,短而厚的音高,各调音舌的确定全在经验把握。

_x000D_

4、安装芦笙:通常音管安装在笙斗孔里时下小上大,一则坚固结实,二则利于扩音。音管安装好后下端一般穿出笙斗约7至9厘米,根据芦笙大小而定,由此可确定在音管上安装簧片的位置,簧片的位置必须位于笙斗中空处。安装簧片时,先用快刀在音管上纵向削出一长方形面,宽度与簧片宽度相当,长度稍短,以便用两头竹片卡住固定簧片,最短最粗的一根安装两块簧片。长方形面中间有一更小的长方形孔,与簧舌正好相对,气流穿孔经过簧舌,振动发音。安装簧片时须一一检查音准,符合才装好。为使笙斗更加结实闭气,可在三组音管之间部位补箍野樱桃皮。

_x000D_

5、音管钻孔:在六根音管靠近笙斗且最适宜于用手指按放的位置确定音孔,用烧红的烙钎烙出音孔,吹奏时按之即为调音。过去的芦笙音管上都没有竹质管帽,现在增加了,还在管帽钻孔,目的都是为了扩音。至此,一把芦笙制作完成。

手机扫一扫,关注兴文文化馆
栏目导读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电话:08318822373
QQ:375583947
E-Mail:375583947@qq.com
地址: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影视文化中心8楼
网站备案: 蜀ICP备14023921-1
技术支持:宜宾巴适互联工作室(www.84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