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苗族牛皮鼓制作工艺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03-10 编辑:xwwhg 阅读:23719

苗族牛皮鼓,又名苗家吊鼓,苗语称“查朗”,意即神鼓,是川南山区县宜宾市兴文县苗族千百年来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击打乐器。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1700年。牛皮鼓起源于大约六千年前的苗族母系社会末期,苗族后生子庚听从天神托梦指示,杀牛绷鼓以祭奠和保护母亲遗体不被族人吃掉,族人从此改吃牛肉。一千多年后在苗族父系社会初期,其祖先蚩尤被黄帝打败并杀死后,其大将夸父率苗民转移,他途中被箭射死,其卫士“磨”被选为超度死者的“路师”,绷鼓吹牛角号祭葬夸父,形成苗族丧祭击鼓的传统流传至今。明代苗族与僰人杂居兴文(包括当时戎县和九姓、太平长官司)的崇山峻岭,以农牧为业,在万历元年明王朝镇压僰人与苗族的战争中,93面铜鼓和42面牛皮鼓被明军缴获,见于明曾省吾《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卷1、卷2、卷3。苗族制作、使用牛皮鼓的习俗一直传至民国,此时专用于丧祭报信传情,丧事击三棰,祭祀击二棰,迁坟击一棰,无事不得敲击。丧事用现成之鼓,而祭奠“斋醮先入深山以牛皮扎鼓起斋,悬鼓室中,鼓响吹罗笙(今注:芦笙)应之,诸苗周环跳舞,舞毕以酒肉献死,既献,焚楮取酒肉而饮食之,乃散。”(民国《古宋县志初稿》卷8《人类》)至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牛皮鼓的功能发生变化,逐渐用于花山节、四八节、苗年等喜庆活动(置于鼓架上,忌悬吊)。

_x000D_

绷制牛皮鼓是兴文苗族生活中隆重严肃的大事,通常以一寨或一姓为单位,鼓制成后属于集体财产。其制作工艺是兴文苗族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民族民俗、民族宗教、音乐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方面,苗族牛皮鼓与兴文苗族的兴衰紧密相联,是历史见证,族衰则鼓衰,明代苗族被镇压,鼓被没收;民国时期仅限于苗族丧祭使用,今天苗族人民翻身作主,兴文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苗族文化得到重视、保护、宏扬,除丧祭使用之外,牛皮鼓响彻大雅之堂,进入非遗保护对象之列。民族民俗、民族宗教价值方面,牛皮鼓通常与芦笙配合演奏,为芦笙伴奏,有“芦笙不响鼓不鸣”之谣,表现了苗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万物有灵、物我如一的自然崇拜观念。如制鼓的有关尺寸皆要符合鲁班尺寸,直径和高度数量相加皆为吉利;扎鼓须祭山神,请求保佑;选取牛皮时有“三岁牯牛十八汉”之说,牛叫声越大,鼓声越响;泡脱牛毛须用牛喜欢吃的植物和寓意生命永存、祈求鼓声响亮的中药延活、开喉健;调音开始时以酒喷鼓面,意指畜比人同,鼓同人生,有生命,须饮酒方能声音洪亮;箍鼓的蔑条须取自全是两叉节巴的楠竹,以求吉祥;扎鼓完毕须祭鼓,老鼠才不咬;祭鼓用通口钱纸寓此鼓能通天地、通鬼神、通人,用长钱可以扫冤家(苗俗有“长钱是副叉,用来扫冤家”之说)。音乐艺术价值方面,反映了苗族人民利用音乐通信传情的聪明才智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目前,兴文苗族牛皮鼓流入范围有宜宾市兴文、珙县、筠连,泸州叙永、古蔺,云南威信,贵州毕节等地。

_x000D_

其制作工艺如下:

_x000D_

    一、制作原料:

_x000D_

1、鼓筒:过去是用整段香楠或香樟木挖成鼓筒(身),树有多大就做多大的鼓,不讲究尺寸,鼓壁厚为3厘米,现在多用加工过的弯曲木板以榫钉拼接而成,用料有香樟、杉木、泡桐,木料要干透,以免变形。用于钉皮的用桐油炒过的四方形竹钉和四方形小铁钉(鞋钉)若干。用于吊鼓和便于搬运的铁环两个。若拼接鼓筒还要有竹榫钉若干、3-8年竹龄长蔑条一根。整木鼓筒音质好,拼接鼓筒音质稍差。

_x000D_

2、牛皮:只能用才杀的散养的牛的皮,黄牯牛皮最好,牛的体型越大越好,其叫声越宏亮越好,牛龄2-3岁最佳,牛肚、牛腰处皮最佳,冬至杀的牛最好。散养的牛比饲料喂的牛皮扎实。2岁以下牛皮过薄,不经敲打,3岁以上牛皮过厚,鼓音不洪亮。

_x000D_

二、制作工具:制作鼓筒的木工工具有直尺、卡尺(量角尺)、鼓尺(用于确定鼓板高度的中心点)、鼓板的模板、锯、斧、刀、刨、凿、锤、钻、铁丝若干、大木楔(此二者用于使鼓拼接紧密)、油壶(润滑刀锯)等;制皮工具有刮刀、木桶、清水,以及用于浸泡牛皮以使毛易脱的中药和牛喜吃的植物马儿草、斯茅草、豆豉叶、红粟、延活(中药,牛不吃)、开喉健(中药,牛不吃)各一把,细石灰粉一把等;扎鼓工具有扎鼓台(4块长约2米、厚约1寸的木板,先平放两块于大小相当的位置固定的圆木上,上面又放两根大小相当但较小的从中剖开的木头,其上如法炮制,放置一块大的圆形平木板,用于放置鼓筒,如此扎鼓台便于加楔)、大木楔(用于绷紧牛皮调音)、大铁锤、麻绳或头号铁丝若干(用于捆扎绷紧牛皮)、鼓蛋十余个(木质,圆形,鸡蛋大小,包于牛皮内,用于以铁丝捆扎牛皮,使不易脱),牛血藤(长约2尺,径约2厘米,质坚韧,用于击鼓调音),白酒数斤(用于调音和敬山神),刀头(猪肉)一块、雄鸡一只、香烛纸钱若干(用于敬山神)。

_x000D_

     三、制作过程:

_x000D_

扎鼓时间一般在农历冬、腊、正、二月。此时扎鼓一不误农活,二是鼓不生虫。

_x000D_

绷鼓地点一般选在山顶,要开阔向阳,环境干净。参加绷鼓者三至四人均须着苗装。过程是:

_x000D_

    1、制作鼓筒:择吉日动工。根据需要制作的鼓的尺寸大小选用木料,有直径1尺4寸(47厘米),高度1尺8寸(60厘米);直径1尺8寸(60厘米),高度2尺(67厘米);直径2尺(67厘米),高度2尺4.5寸(82厘米)等多种比例,通常直径不超过2尺1寸(70厘米),高度不超过2尺7寸(90厘米)。将选好的原木加工成一根根横截面呈梯形的条木,然后在条木划出弧线,斧凿刀劈加工成厚5-8厘米的弧形鼓筒板,要求必须平顺光滑,便于拼接无缝。此后用钻子在鼓筒板侧面各钻出两个榫孔,插入竹榫钉,将一块块鼓板拼接成鼓筒,再用铁丝箍上,沿鼓筒用锤和木楔往下四面击打铁丝,使鼓筒拼接严丝合缝。

_x000D_

     2、加工牛皮:将牛皮平铺在平板或平地上,用锋利的刀将内面削理平整干净,切忌伤皮,再用温水加入马儿草、斯茅草、豆豉叶、红薛、延活、开喉健、细石灰粉等泡2-3天,使牛毛脱落。然后照此重复两次,直到牛毛脱净,牛皮厚薄均匀,再将之晾至不滴水后,才用来绷鼓。此与云贵及四川叙永、古蔺等地苗族制鼓时由众人轮流长时间击鼓脱毛明显不同。

_x000D_

    3、祷告山神:绷鼓须取吉时,在绷鼓现场以香烛纸钱肉酒礼敬山神,告以扎鼓之事,请求原谅打扰,并保佑扎鼓顺利。

_x000D_

4、绷鼓:一张牛皮绷一面鼓,先将牛皮一分为二。然后将鼓筒竖置于扎鼓台上,盖上牛皮,用牛皮包住鼓蛋并用麻绳或铁丝系住鼓蛋,一般用10余枚鼓蛋,鼓大则多用,鼓小则少用,另一头绕双层木板下圆木系牢,使牛皮绷紧。然后以口喷酒于鼓面,5分钟后续以牛血藤击鼓调音,根据7个音阶定音,若牛皮未紧,鼓音不合,则用大木楔四面塞入扎鼓台下,同时用大铁锤敲击木楔,使牛皮绷得更紧,如此反复,直到满意。接着用削得光滑的带皮的宽约1厘米的椭圆形楠竹蔑条圈成3圈套在牛皮上,位置在鼓面边缘往下6厘米左右,又用木楔敲击蔑条,使之将牛皮固定。制蔑条楠竹要3-8年竹龄,且要双节巴者。然后在鼓面边缘往下4-5厘米处按正反三角形线路钉四方形铁钉,在蔑圈上下边缘7厘米和8厘米处钉竹钉,竹钉与竹钉之间间隔3-8厘米,竹钉围于鼓身,视之如太阳光芒。然后于鼓面边缘往下9厘米沿鼓身圆周切皮,鼓的一面绷制完成,另一面如法炮制。

5、祭鼓仪式:鼓成须举行祭鼓仪式。先将鼓吊于竹杆上,由新鼓的主人亲自击鼓,然后由祭师主持仪式,在扎鼓现场东西南北中五处点然香烛纸钱,又点燃长钱纸置于地,随后对鼓面吹牛角号,又到东南西北四方吹牛角号,吹毕祭师捉鸡念咒语:“此鸡不是非凡鸡,头戴红冠子,身披五色绿毛衣。凡人将它神爪用,我君弟子用作点鼓鸡。一点人兴财旺,二点富贵添丁,三点万事顺心。”杀之,念咒语:“此鼓不是非凡鼓,乃是苗家祭祖鼓,鼓声悦耳如雷神,邪魔野鬼颤惊惊,世人闻听吊鼓响,人兴财旺赛过人。”以鸡头血点鼓,蘸鸡血画圆圈于鼓面,又喷酒于鼓面,又取长钱,念咒语:“二尺长钱白如银,我君弟子用来扫煞神,天煞扫回天宫去,地煞扫回地州城。扫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孤古二郎熊央煞,扫七十五个大煞神,七十二个大杀手,扫回三十三天界,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姜太公用钱,万事如意!”点长钱纸,以酒喷鼓面,随用燃烧的长钱晃过在场人员每人头顶驱鬼祈祥,击鼓并吹芦笙至四方礼送山神归位,完毕众人开始围鼓挤芦笙,一人击鼓,一人吹笙,众人随笙鼓节奏而舞,口呼“舍着”,鼓声隆隆,芦笙悠悠,山鸣谷应,经久不息,同时新鼓主人敬在场所有人员一杯酒,至此仪式完毕,主人背鼓回家,置于通风阴凉处,待后使用。
手机扫一扫,关注兴文文化馆
栏目导读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电话:08318822373
QQ:375583947
E-Mail:375583947@qq.com
地址: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影视文化中心8楼
网站备案: 蜀ICP备14023921-1
技术支持:宜宾巴适互联工作室(www.84xw.com)